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 贵州民族大学召开2023年党委理... 2023/07/24
· 贵州民族大学举行2023年暑期文... 2023/07/17
· 21金13银9铜!贵州民族大学运动... 2023/06/27
·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带头讲... 2023/06/22
· 校党委书记褚光荣带头示范讲授... 2023/06/22
我校李天翼老师家庭获第二届贵州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2021-01-06 21:41 党委学生工作部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官方网站 审核人:

 

 

全文如下

张艳是从贵州大学毕业的一名硕士,现在是贵阳市花溪区就业局职工,丈夫李天翼是一名博士,是贵州民族大学的一名教授,多年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

人生路上,他们喜结连理,其家庭崇尚文明、爱党爱国、积极进取、相敬相爱,同时家中藏书有近万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爱书、读书,营造出一个浓浓的书香家庭。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知行合一,进行文化传承,用点滴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一家人爱党爱国

张艳是一个拥有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公公李锦平的党龄也有40多年,公公出生在黔东南的一个贫穷苗族山寨,从小是一个孤儿,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关心,才一步步走出大山,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最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贵州民族大学教书期间,公公兢兢业业,曾被评为贵州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丈夫李天翼积极参加学校统战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同时撰写社情民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14年所撰写的关于整理出版贵州民间文学资料集的相关提案得到了贵州省文联、贵州省教育厅的重视,使得这一贵州珍贵的民间文艺资料的整理以及再版工作被相关部门纳入议事日程。

 

妻子张艳出生农村,兄弟姐妹7个,但因家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里有很多书。从小学起,张艳就一直喜欢看书,正是因为读书使人进步,工作后,她一直坚持在闲暇之余努力看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贵州大学的研究生,经过苦读三年,终于获得了硕士学位;因为公公早年在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的小学教书,张艳丈夫李天翼自童年起就跟随公公在苗寨长大。在潜移默化的浓厚苗族文化环境中,民族文化研究在李天翼的心中播下了种子。

  1987年,公公李锦平到贵州民族大学的前身——贵州民族学院任教,专攻苗族语言文化研究,虽然离开家乡搬家到了省城贵阳,但在家庭内部,李锦平一家依然煮苗菜,说苗话,当有家乡人来家做客,家里不时响起悠扬的苗歌声。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苗族文化家庭氛围中,李天翼不知不觉像父亲一样走上了苗族文化的研究之路,先后在云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读完了硕士和博士,最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成家后,因为兴趣和工作关系,张艳家里的书更多了,购买书籍、阅读书籍成为了一家的必修课,2017年,张艳和李天翼的女儿李多银出生了,为了让孩子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张艳李天翼父母也给孩子买了不少幼儿图书,这些幼儿图书有的讲述了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有的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受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现在他们的小孩也像父母一样喜欢看书、读书,而且能背诵简单的唐诗宋词,能说简单的苗族语言。一有空闲,他们家大人小孩都手不释卷,通过书香,润德家庭,一家其乐融融。

薪火相传桃李满天

李天翼是一名大学教师,是薪火相传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李天翼讲授的是民族文化旅游课程,他经常谆谆教导学生,生态和文化是贵州的宝贝,旅游是知行合一的课程。为了解政府如何运作旅游的开发与管理,2011年,李天翼从学校到贵阳市花溪区旅游局挂职任副局长;2013年到贵安新区大学城管委会任挂职任副主任。

  到政府部门工作表面虽然看似远离了原来的专业轨道,但在政府3年的工作为李天翼后来的民族文化研究与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每年都要带领学生走村串寨,进行实践教学,同时也鼓励学生把课程把论文写在脚下的大地上

 

张艳全家福

2016年起,李天翼带领近百名贵州民族大学学生先后在黔东南的西江苗寨、贵阳花溪区的高坡乡久安乡等地开展各种文化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在李天翼的带领下,同学们进村庄、进农户、进基层,多层次、全方位,认识了社会、了解了文化。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与处事,田野实践能力大有提高。通过教书育人和行走村寨,李天翼所带领的学生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三年考出去的研究生有15名,其中不乏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省内外著名高校,做到了薪火相传,桃李满天。

张艳一家不仅爱书、读书,一家还身体力行,进行文化传承,用自己点滴的力量,建立书院,编写各种文化传承教育读本,助力乡村振兴。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李天翼带领调查小组到贵阳花溪久安乡进行田野调查,经过1年多的辛苦努力,李天翼完成了《茫父故里古茶久安》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供久安全乡中小学作地方教材使用,开创了贵阳市花溪区编写乡土教材的先河。这本乡土教材自从在久安乡中小学校使用以来,社会效果非常好,它不仅促进了久安乡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还促进了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016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天翼在家乡西江苗寨创办了新型旅游研究与民族文化传承机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定位为“学术本位、文化传承、旅游创意”,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李天翼多年所学的知识有了回馈家乡回馈乡村的平台,先后为西江景区和郎德景区编写了《西江苗寨景区导游词》和《郎德苗寨景区导游词》两个重要文本,目前西江景区的导游解说系统均出自李天翼的手里,每年有超过百万人次的游客从中受益;在原有基础上,他提炼优化的“十二道拦路酒”已经成为西江苗寨最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之一,同时通过研究院“西江讲堂”举办了近百场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澳两国口头传统西江座谈会”、“贴地行走北京博士考察团座谈会”、“清华学子西江座谈会”等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一个大学教师在文化传承和地方服务上的应有能力。为了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李天翼先后公开出版了《苗语》、《苗族民歌精选》和《苗族民间文学经典作品选读》等多部民族文化传承教材,其中《苗族民歌精选》还免费发放到黔东南州30多所民族中小学校,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脱贫“贵州样板”提供理论研究

 

因为双方都来自农村,因此多年来,张艳夫妇每年都要回农村几趟,而近几年贵州农村的巨大变化都引起了常年关注乡村发展研究的李天翼的关注。

西江苗寨既是李天翼童年所居的地方,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依托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2008年雷山县委县政府抢抓“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为契机,拉开了旅游大开发的序幕。历经十年,西江苗寨从一个贫困的苗族传统村落一跃成为“产业兴、旅游旺、百姓富、文化保护发展有力”的现代苗族村落,成为扬名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经过3年的研究,李天翼带领团队在深度挖掘整理西江地方脱贫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推出了民族文化旅游脱贫致富的“西江模式”。并于当年6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新闻发布会,“西江模式”的推出,得到了新华网、《贵州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社会反响很大。

 

张艳丈夫李天翼与孩子的合影

2017年和2018年,李天翼还组织相关专家分别在黔东南西江苗寨和开觉等苗寨举办多次的“学苗文唱苗歌”公益传承教学活动,深受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与此同时,结合自身工作,李天翼还在《贵州日报》、《中国旅游报》、《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撰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文章。因为这几年来在地方上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显著工作成绩,2017年李天翼荣获了“首届贵州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称号。

2018年举行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西江模式十年发展报告》被列为重要会议资料,并发放给参会的专家领导。2020年,《西江模式十年发展报告》获得了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同志亲自给李天翼颁奖。“西江模式”概念的推出和深化,目前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和媒界热议的乡村振兴和旅游脱贫致富的话题,已构成脱贫致富的“贵州样板”组成部分之一。在家人的支持下,李天翼知行合一、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履行了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担当与使命,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脱贫致富的“贵州经验”研究贡献自己的应有力量。

 


关闭窗口
快速通道 Expressway
中国·贵州·贵州民族大学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版权声明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维护   黔ICP备090047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