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贵州民族大学的校园里,岁月的笔触绘出斑斓画卷,而我们在寻觅一抹独特的色彩——最纯粹的你。也许这抹色彩藏在图书馆的静谧角落,与知识相拥,心无旁骛;或许奔跑于操场的晨曦之中,汗水洒落,信念纯粹;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心旷神怡。抛开尘世的纷扰,展现内心的澄澈。让我们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发掘那份未被沾染的纯真,见证“最纯粹的你”,绽放独特的光芒,书写独属于贵州民族大学学子的纯粹篇章!
罗治文,男,中共预备党员,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2022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一班学生。在文学创作、音乐演奏、民族文化研究、骑行摄影等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与热爱。罗治文同学在班级中担任班长一职,不仅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是同学们的朋友和信任的支持者,同时他还肩负着贵州省苗学会青年研究小组执行组长的重任,多次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内涵,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文学院党委本科学生第一支部党务的学生助理,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深化,罗治文同学在党务领域也在不断进步。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治文同学的世界。
罗治文同学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从不停留于想象,而是流淌于笔端,化作《惜今》《Ta的名字》《我的三百零三个夜》等作品,用文字描绘出内心深处的世界。在音乐的海洋里,他同样畅游自如。芦笙、吉他、口风琴等乐器在他手中奏响出的美妙旋律,唤醒了空气中沉睡的音符,共同感受这世界的跳动。他的原创歌曲《写给时间的歌》更是登上网易云、酷狗、QQ音乐等平台,让更多人听到他心中的声音。当文学与音乐交融,恰似星河流入沧海,奏响灵魂深处最为华美的交响。罗治文同学以文字为谱,借旋律为笔,尽情挥洒对二者炽热的爱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意乐章,让生命在这双重滋养下,绽放出别样的绚烂光彩。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罗治文同学始终怀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不断探索。先后发表了《非遗促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舟溪芦笙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苗语、畲语和布努语起源同一性的探讨与推理语音演变规律方法的创新》等论文,这是他深入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的成果,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论据。不仅如此,他翻译的民族稿件《乡愁》《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在贵州民族日报发表,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添砖加瓦。我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民族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跳动的生命脉搏,与我们的灵魂产生强烈共鸣,引领我们回归精神的家园,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归属感,让民族文化的光辉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永不磨灭。
除了学术与艺术,罗治文同学还喜欢骑行和摄影。当他跨上自行车,便开启了一场与风的对话,在骑行中感受大地的脉搏,倾听自由的声音于耳边萦绕。而摄影,则是他捕捉瞬间美好的方式,镜头定格下的珍贵画面,是他真切感受世界的点滴回忆。骑行与摄影相伴,让他于喧闹中挣脱日常束缚,在旅途上以敏锐视角和勇敢行动,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将其化作心灵深处的珍贵宝藏,编织成独一无二的生活诗篇。
罗治文同学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兴趣爱好中,都在坚守纯粹,不断地探索自我,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独特风采与无限潜力。他强调,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拓宽文化视野,使其领略多元文化魅力,丰富知识体系。参与传承实践可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贡献力量,还能凭借自身优势创新传承形式与途径,让少数民族语言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结语:罗治文学长的故事,不仅是贵州民族大学学子纯粹追求的缩影,更是一段充满奋斗与梦想的旅程。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光彩,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期待罗治文学长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以纯粹之心,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惜今》
癸卯闰月廿二,坐于此室,帘外一片黑。昔见樱花白如雪,而今嫩叶扶风伴书声。八方樱树怀文院,又有松柏坐于中,四十载来,却见多少师生痛别离。盼春来又恐春去,将搬去又常不舍。叹曰:
何处无风?何时无花?风起花落,明年又复春。但愿君惜下,提笔奋书生!
———2023年4月12日作于贵民大花溪校区文学院
(罗治文同学花溪校区随笔)
此篇作以怀念旧时光